来源:人气:100更新:2024-03-02 09:53:41
年代大剧《南来北往》已于2月26日在央视八套落下帷幕。在20天的热播过程中,观众跟随着刘璋牧的镜头,在不同的人物角色和地域文化之间经历了一场“时空之旅”,感受着改革开放以来祖国岁月变迁的时代脉搏。剧集虽然已经落幕,但故事仿佛绕梁余韵,令人久久难以忘怀。其中关于主角马魁的牺牲和姚玉玲的结局,更是不少观众心中的“意难平”。27日,导演刘璋牧在个人微博发文,对两个角色作出了自己的解读,再度引发话题热议。
观众“意难平” 刘璋牧发文解读角色结局
从2月2日开播之日起,《南来北往》相继创下了开播2.5601%峰值收视率、爱奇艺站内热度9959等诸多收视佳绩。临近收官,《南来北往》的峰值收视率更是突破了4%,成为了2024开年当之无愧的热剧之一。虽然剧已经播完了,但观众和网友们对《南来北往》的讨论仍在继续,其中既有对《南来北往》剧集质量的赞誉,也有对各个演员出色表现的肯定。不过最大的话题,仍然还是对故事最终结局的各种解读和叹惋。
其中最让观众“意难平”的,无外乎马魁的牺牲和姚玉玲的结局。面对种种讨论,导演刘璋牧在《南来北往》收官的第二天,也在微博上对这两个角色作出了自己的解读。作为导演,刘璋牧在《南来北往》的创作过程中对各个角色的理解就十分深入。在他看来,马魁的牺牲既是编剧高满堂刻意为之的角色命运,也是一部电视剧作品中精神主旨的最好体现。
《南来北往》之所以在完播后仍然有这么高的讨论度,角色的结局只是表象原因,更深层次的原因是,观众在剧中所感受到的各种情绪积累,没有得到一个所谓的合理的“出口”。在观众看来,马魁这样的好人就应该有“好报”;而姚玉玲“精致”至死才是最正确的归宿。
但这样的结局很难引起观众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。编剧高满堂在创作《南来北往》的过程中,曾经对一线干警做了大量的实际采访。马魁的牺牲既是符合一线干警真实状态的现实写照,也体现了所有警务工作人员奉献自我、舍生取义的崇高精神。
“通过马魁这一角色,将这份敬意与感动传递给观众,让大家更深刻地理解并尊重这份神圣的职业,珍惜他们为我们所做的一切。剧中,马魁未能与亲人见最后一面,这既是剧情发展的需要,也是对现实中警察真实境遇的反映。这样的设计旨在让观众更深刻地体会到警察职业的艰辛与不易。”
姚玉玲的结局也同样如此。如果说马魁是对崇高精神的致敬,姚玉玲就是对平凡生活的鼓舞。关于她的结局,剧中最具情感张力的莫过于她与牛大力的偶遇重逢,经历过了现实生活的重重打击,姚玉玲并没有自暴自弃,反而挑起生活的重担。这份坚韧与勇气,正是对所有经历过磨难但仍保持尊严与倔强的人们的赞美。正如刘璋牧在文中所说,“姚玉玲的泪水是对命运的抗争与宣泄,她拾起烟花后的微笑则是对生活的坚持与热爱。”
用角色为作品“添彩”,用作品为社会“赋能”
导演亲自下场为结局做解读,在以往很少出现。而刘璋牧之所以这么做,最大的原因也许是这两个角色,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《南来北往》的气质:它是一部歌颂平凡的作品,里面的角色都是带着缺点普通人,他们也会迷茫、会犯错;但它同时又是一部展现传奇的作品,无论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伟大成就,又或者是基层工作者数十年如一日的默默奉献,都需要通过角色和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来映射。
所以马魁的牺牲,不仅仅是简单升华了这个人物和现实中的军人、警察;姚玉玲的结局,也不单单是为了鼓舞正在经历磨难的普通人。更重要的是,编剧高满堂通过这两个角色的结局,为《南来北往》整个故事注入了社会正能量价值观的精神内核。
刘璋牧抓住了这一点,也凭借着细腻的角色理解,在拍摄过程中用镜头实现了编剧高满堂对于人物的刻画。不过在解读文章的最后,刘璋牧还是透露出了对《南来北往》的几分遗憾。但对于这样一部优秀的作品来说,刘璋牧的遗憾更像是对于“完美”的严苛追求,带着七分自我鞭策,也带着三分人力所难及的境界追求。从入行开始,刘璋牧一直都是一个力求圆满的人,这种精神贯彻到作品中,很容易就会被观众所感受到。
《南来北往》无疑是成功的,它第一次把乘警的故事搬上了荧屏。剧中既有小人物的生活日常,也能让人一窥中国铁路乃至全社会40年的变化发展,独特的题材视角、丰富的情感表达、生动的角色塑造、紧凑的剧情节奏、浓郁的邻里大院情、薪火相传的师徒情以及深刻的社会价值体现,这些亮点共同构成了《南来北往》的吸引力和影响力。
《南来北往》的成功离不开全体创作人员的付出。这份“付出”可以是精巧的故事创作,也可以是专业的演技和拍摄。对影视创作来说,各种技巧性内容的夸赞纷繁且精辟,但少有人提及他们创作这样一部“振时代脉搏”作品背后,所展现出的家国社会责任感和影视创作使命感。这样的精神和品质,恰恰是如今影视行业最为珍贵的基石。
Copyright © 2015-2023 云播影院 All Rights Reserved